近期,中国黄金市场呈现出一个有趣的现象:越来越多的散户投资者开始撤出黄金投资,转向股市等其他资产类别。这一趋势的背后,既反映了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也折射出投资者心理与市场预期的微妙转向。

实物金需求放缓,可以说是这一现象最直观的表现。长期以来,黄金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被视为避险的“压舱石”。尤其是2020年至2022年间,受全球经济不确定、地缘政治风险以及疫情冲击的影响,黄金价格屡创新高,吸引了大量散户涌入金市,无论是实物黄金(如金条、金币)还是纸黄金(如黄金ETF)都备受追捧。
自2023年以来,情况逐渐发生变化。国内经济复苏步伐加快,通胀压力有所缓解,政策层面释放出更多支持资本市场发展的信号。与此国际金价进入高位震荡阶段,向上突破的动力减弱,使得黄金的吸引力相对下降。更重要的是,实物金的流动较差,存储和交易成本较高,在收益预期不明确的情况下,投资者更倾向于将资金配置到更具增长潜力的领域。
这一转变不仅体现在数据上——上海黄金交易所的成交量与持仓量均有所回落,也反映在消费者的行为中。以往节假日期间“抢金潮”的景象不再如过去那般热烈,金店的人气似乎也有所降温。一些黄金零售商坦言,投资需求较前两年明显收缩,尽管饰金需求依然存在,但纯粹以保值增值为目的的购买行为减少了。
究其原因,除了金价本身的表现,更深层的因素在于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的预期发生了变化。随着国内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制造业PMI回升,就业市场改善,股市逐步走出低谷,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开始抬升。黄金作为一种传统避险资产,其“避风港”属在经济向好时往往被淡化,人们更愿意追逐更高回报的机会。
与黄金市场的“降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A股市场的“热情重燃”。2023年下半年以来,A股展现出较强的反弹势头,科技、消费、高端制造等板块轮番上涨,赚钱效应显著提升。这一变化重新点燃了散户投资者的参与热情。
股市的吸引力来自多方面。政策红利不断释放,注册制改革深化,北交所设立,长期资金入市……一系列举措为市场注入了活力和信心。经过前期的调整,A股估值已回到历史较低区间,部分优质企业呈现出较高的投资价比。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赛道明确,成长空间巨大,迎合了投资者对高增长标的的追逐心理。
更重要的是,A股市场的流动和灵活远高于黄金。股票交易便捷,变现容易,信息透明度高,再加上近年来金融科技的发展(如互联网券商、量化工具等),大大降低了个人投资者的参与门槛。与之相比,黄金投资(尤其是实物金)在持有期间几乎不产生收益,只能依靠价差获利,这在牛市氛围中显得“节奏太慢”。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资金从黄金流向股市,并不意味着黄金会彻底失去其配置价值。从资产组合的角度看,黄金仍然具备对冲通胀、分散风险的作用。尤其是在全球不确定犹存的背景下——如美联储货币政策变动、地缘冲突风险等——黄金的避险功能未必会长期黯淡。一些理投资者选择在减持黄金的仍保留一部分仓位作为“保险”。
而对股市而言,热情重燃固然可喜,但也需警惕盲目跟风的风险。A股市场波动较大,短期情绪推动的上涨未必可持续。散户投资者在转身拥抱股市的应更加注重基本面分析,避免过度投机,保持资产配置的多样。
总体来看,当前中国散户投资行为的转变,是市场周期、政策环境与投资者心态共同作用的结果。从黄金到股市,不仅是资金的流动,更是人们对经济未来信心的投票。或许,最好的策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根据宏观趋势与个人风险偏好,动态调整资产结构,在追逐收益的同时守护好财富的“安全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