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锂见底了?十大机构多空观点大PK!

碳酸锂见底了?十大机构多空观点大PK!

Azu 2025-09-30 纳指直播室 22 次浏览 0个评论

供需弈:多空分歧的核心逻辑

近期碳酸锂市场可谓“冰火两重天”。一边是价格从高点腰斩后的持续低迷,一边是下游新能源需求看似强劲的增长。市场多空观点的激烈碰撞,本质上源于对供需格局的不同解读。

多方观点:需求韧支撑底部区域

碳酸锂见底了?十大机构多空观点大PK!

看好碳酸锂价格见底的机构普遍认为,当前价格已触及成本线,进一步下探空间有限。据统计,全球高成本盐湖和云母提锂项目的现金成本普遍在8-10万元/吨,而当前碳酸锂现货价格已逼近这一区间。这意味着部分产能可能面临减产甚至停产压力,供给端收缩将逐步缓解过剩压力。

从需求侧看,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的趋势并未改变。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仍保持同比30%以上的增速,储能市场更是呈现发式增长。有机构测算,2023年全球锂电池需求将突破1000GWh,对应碳酸锂需求超过60万吨。长期来看,碳中和目标下的能源转型仍是确定主线,锂资源作为“白石油”的战略地位不会动摇。

政策面的支持也不容忽视。多国出台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中国更是明确了2030年碳达峰的目标,为锂电产业链注入长期信心。有分析师指出,当前碳酸锂价格已充分反映悲观预期,一旦去库存周期结束,价格反弹可能超预期。

空方观点:供给过剩仍是主旋律

看空的一方则持更为谨慎的态度。他们认为,尽管价格已大幅下跌,但供给过剩的格局短期内难以逆转。2022-2023年是全球锂资源项目的集中投产期,澳大利亚、南美的盐湖提锂项目产能陆续释放,国内锂云母技术突破也带来了新增供给。有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碳酸锂供给可能超过80万吨,而需求预计仅在70万吨左右,过剩比例超过10%。

库存高企也是空方的重要依据。目前产业链各环节库存均处于历史高位,从锂矿到正极材料,去库存过程可能持续较长时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下游电池厂和车企的采购策略趋于谨慎,不再像去年那样“抢矿”,而是按需采购、压价谈判。这种心态转变可能进一步压制价格反弹空间。

更宏观地看,全球经济放缓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如果recession预期成真,新能源汽车消费可能受到冲击,从而削弱锂需求。有机构甚至预测,碳酸锂价格可能在未来半年内继续探底,跌破8万元/吨的关键支撑位。

机构观点PK:谁更胜一筹?

目前,十大机构中约有六家倾向于“底部临近”的观点,但普遍认为反弹不会一蹴而就;另外四家则坚持“下跌中继”的判断,建议投资者保持谨慎。多空双方的分歧本质上是对“时间维度”的不同理解:多方着眼于长期价值,空方则更关注短期供需失衡。

未来展望:如何把握投资机会?

无论多空如何争论,投资者更关心的是如何应对当前市场。本文将结合机构观点,从策略角度为您提供参考。

短期策略:关注供给侧变化

如果空方观点正确,价格可能还有一跌,那么短期操作应以防御为主。重点关注高成本产能的出清情况,尤其是国内锂云母项目和海外部分盐湖项目的运营状况。一旦出现大规模减产,可能就是市场见底的信号。

库存数据的变化也不容忽视。目前下游电池厂的库存周转天数仍在高位,如果未来几个月出现明显下降,可能意味着需求端开始回暖。有机构建议,可以适当关注碳酸锂期货的期限结构,如果contango(期货升水)收窄甚至转为backwardation(期货贴水),往往是市场情绪转变的先兆。

中长期布局:聚焦优质资源

从多方视角看,当前低位正是布局优质锂矿公司的好时机。尤其是那些拥有低成本资源、一体化布局的企业,抗风险能力更强,在行业复苏时弹也更大。有分析师指出,盐湖提锂巨头和国内锂辉石龙头值得重点关注,它们的现金成本普遍低于行业平均,即使在低价环境下仍能保持盈利。

另一方面,技术迭代带来的机会也不容忽视。比如锂回收技术的进步,可能改变未来供给结构;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可能提升单位电池的锂用量。这些因素都可能成为未来价格超预期上涨的催化剂。

风险提示与机构共识

尽管多空分歧严重,但机构们在一个问题上达成共识:碳酸锂行业的高波动仍将持续。投资者需要做好仓位管理,避免过度杠杆。要密切关注政策变化,尤其是海外矿产资源国的出口政策和国内新能源补贴政策的调整。

别忘了“别人恐惧我贪婪”的定律。历史上大宗商品的周期轮回从未停止,碳酸锂也不会例外。当市场情绪极度悲观时,往往是长期资金悄然布局的良机。究竟是多头笑到还是空头继续占优?或许答案就藏在接下来的季度报告中。

(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转载请注明来自美原油期货,本文标题:《碳酸锂见底了?十大机构多空观点大PK!》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