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推不动需求:上游热、下游冷的困局

原油,被誉为“工业血液”,其价格波动长期以来被视为化工行业景气度的风向标。理论上,油价上涨会推高石脑油、乙烯、PX等基础化工原料成本,进而传导至塑料、化纤、橡胶等下游产品。近年来,这一经典逻辑频频失灵——“原油涨,化工品不跟”逐渐成为市场的新常态。
2022年初,地缘冲突推动国际原油价格突破每桶120美元,但同期国内PTA、乙二醇等化工品价格却持续低迷,甚至出现“成本涨、产品跌”的倒挂现象。今年上半年,布伦特原油再度冲高至90美元以上,而聚乙烯、聚丙烯等通用树脂价格仍徘徊在低位。这种背离令许多行业观察者感到困惑:产业链的利润传导机制到底卡在了哪里?
供需格局的深刻变化是关键。原油作为大宗商品之王,其价格受地缘政治、OPEC+减产、全球经济预期等多重因素影响,金融属和投机情绪浓厚。而化工品价格更多取决于自身的供需平衡。近年来,全球化工产能持续扩张,尤其是中国依靠大规模炼化一体化项目崛起,成为世界最大的化工品生产国。
乙烯产能五年内增长超40%,PX产能甚至翻倍。供应过剩成为压在化工行业头上的“大山”,即便成本上升,企业为了保住市场份额也不敢轻易提价,只能被动压缩利润。
需求侧的结构走弱加剧了传导失灵。传统下游领域如纺织、家电、汽车等行业增长放缓,对化工品的拉动力减弱。以塑料为例,全球环保政策收紧,限塑令逐步推行,叠加消费市场疲软,导致需求增长远不及供应扩张速度。更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电子化学品等高端需求虽然增长快,但占比仍较小,无法扭转整体供需格局。
库存周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油价急涨时,中下游企业往往出于成本上涨预期提前备货,短期看似需求旺盛,但随后会进入漫长的库存消化阶段。一旦油价高位震荡,投机需求退潮,真实的疲弱需求便浮出水面,价格再度承压。这种“虚旺实衰”的库存节奏,进一步扭曲了价格传导路径。
利润留在何处?行业变局与破局之道
如果说供需失衡是表象,那么利润分配的重新洗牌则是这一现象的核心。原油价格上涨时,利润往往淤积在上游开采和炼油环节,而中下游化工品生产商反而可能陷入“越生产越亏损”的窘境。这种利润传导的“断层”,反映出化工行业内部竞争格局和战略逻辑的深刻变化。
一方面,大型一体化企业凭借上游原料自供优势,抗波动能力显著增强。它们通过“原油-炼油-化工”链条内部消化成本压力,甚至可以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将利润留在高附加值环节。而缺乏上游资源的中小企业则被迫承受全部成本压力,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行业集中度提升加速,“强者恒强”成为鲜明趋势。
另一方面,化工品的定价机制正在重构。以往“成本+利润”的定价模式逐渐让位于“供需主导+边际成本定价”。尤其在产能过剩的通用化学品领域,价格往往由成本最高的边际产能决定。即便油价上涨,只要国内煤制烯烃、PDH等替代工艺的存在压制着价格天花板,油基化工品的涨价空间就十分有限。
值得一提的是,汇率和贸易环境也成为干扰因素。人民币汇率波动影响进口原油成本,而反倾销政策、关税壁垒则扭曲了部分化工品的进出口平衡。例如,国外低价化工品涌入国内市场,进一步加剧竞争,压制价格上涨动力。
面对这种困局,化工企业如何破局?转型升级是必然之路。向下游高端化、精细化发展,提高产品差异和附加值,减弱对成本波动的敏感。例如,锂电材料、光伏EVA、电子特气等新兴领域的需求增长稳定,利润空间更具韧。通过技术降本增效,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对单一原料路径的依赖。
煤化工、轻烃裂解等路线虽面临环保压力,但多元化原料来源有助于平衡风险。
未来,原油与化工品的价格联动可能进一步减弱。行业将更聚焦于自身供需基本面和技术迭代节奏。对于投资者而言,理解利润传导的逻辑变迁,比单纯追踪油价更重要;对于企业而言,能否在成本风暴中守住利润,取决于战略布局和运营效率的深度比拼。
这一场“失灵”的背后,其实是化工行业走向成熟、走向分化的必然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