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B指数突破关键趋势线,全球商品周期拐点确认?

CRB指数突破关键趋势线,全球商品周期拐点确认?

Azu 2025-09-30 纳指直播室 29 次浏览 0个评论

大宗商品的“破局时刻”:CRB指数释放了什么信号?

2023年第三季度,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风向标——CRB指数(路透商品研究局指数)悄然突破了一条压制价格长达四年的下降趋势线。这一看似技术的突破,却在投资界激起层层波澜:这是否意味着持续多年的商品熊市正式终结?全球大宗商品周期是否正在迎来历史拐点?

从原油、铜到农产品,多个关键商品品类同步企稳反弹。WTI原油重新站上85美元,伦铜回升至8400美元上方,大豆、小麦等农产品也摆脱了2022年下半年的低迷态势。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轮上涨并非单一品种的孤立行情,而是呈现出明显的板块轮动和协同特征——这通常是周期转换的重要征兆。

供需基本面的微妙变化或许是这一趋势背后的核心推力。供给端,全球资本开支连续数年低迷,传统能源、矿业领域的投资不足逐渐显化为产能瓶颈。欧佩克+持续控制产量,智利、秘鲁铜矿产出增速放缓,美国页岩油增产乏力,这些结构约束使得供给弹大幅下降。而在需求侧,尽管全球经济面临不确定,但亚洲新兴市场的复苏、新能源产业对金属材料的刚需求,以及全球极端气候对农产品供应链的扰动,共同构成了需求韧的底层支撑。

宏观层面的货币政策预期也在悄然转变。市场普遍认为美联储加息周期接近尾声,美元指数从高位回落,这对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形成了直接的估值提振。历史数据表明,美元指数与CRB指数往往呈现显著的负相关——美元走弱周期中,大宗商品多数会迎来价格的重估。

地缘政治风险溢价正在回归。俄乌冲突长期化、红海航运危机、非洲资源国政权更迭等事件,不断提醒市场:全球化退潮背景下,资源供应链的脆弱远超预期。这种地缘不确定正在重塑商品的“风险定价模型”,投资者开始为潜在供给中断给予更高溢价。

回溯历史,大宗商品周期往往遵循“资本开支-产能-价格”的传导逻辑。2011年商品见顶后,全球矿业、能源行业经历了长达十年的投资低迷,而产能建设周期通常需要5-8年。从时间窗口看,当前正处在上一轮投资低谷向新一轮产能缺口过渡的关键节点。如果这一判断成立,那么CRB指数的突破或许不仅仅是技术反弹,更可能是新一轮商品牛市的起点。

从周期到机遇:如何布局下一个十年的资源行情?

若CRB指数突破确认了商品周期拐点,投资者应如何理解这一趋势的持续?又该如何把握其中的投资机会?

首先需要明确,本轮商品周期可能与2000-2011年的超级牛市存在本质差异。上一轮牛市的核心驱动力是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带来的需求发,而本轮周期则更多体现为“供给约束型”特征——即在需求平稳增长背景下,供给端的刚瓶颈推动价格上行。这意味着行情可能不会呈现急涨急跌的特征,而是更倾向于结构、分品种的慢牛格局。

从品种维度看,能源与金属可能成为本轮周期的领涨板块。原油市场面临传统投资不足与新能源替代速度不及预期的矛盾,中期价格中枢有望系统上移;铜、铝、锂等金属则直接受益于新能源电网、电动汽车带来的需求增量,而矿业资本开支的滞后使得供需缺口可能持续扩大。

农产品则受气候异常与耕地资源约束,价格波动中枢同样逐步抬升。

对于股票投资者而言,资源板块的估值重估或许刚刚开始。过去十年,资源类股票长期处于低估值、低关注度的状态,股价普遍低于资源净值。一旦商品价格进入上行通道,相关企业的盈利弹将显著高于市场预期。尤其具备优质资源储备、成本控制能力的龙头企业,有望迎来“戴维斯双击”。

另类资产配置角度,大宗商品本身可作为对冲通胀与地缘风险的有效工具。在全球央行持续购金、去美元化浪潮延续的背景下,黄金的货币属重新凸显;而工业金属与农产品则能够有效对冲潜在的通胀回升风险。与金融资产的低相关,也使商品成为资产组合中重要的分散化工具。

但投资者也需警惕周期行业的波动风险。商品价格受宏观政策、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影响较大,若欧美经济陷入深度衰退,或新能源技术突破大幅降低资源依赖度,仍可能触发价格回调。因此,布局商品周期需把握“在悲观中买入,在乐观中警惕”的节奏感,重点关注供需缺口明确、成本支撑坚实的品种。

纵观百年商品市场历史,周期从未缺席,只会变换形式。CRB指数的这次突破,或许正是新一轮周期展开的序幕。对于敏锐的投资者而言,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关键在于能否跳出短期波动,看清那些正在缓慢改变世界供需格局的长期力量。

转载请注明来自美原油期货,本文标题:《CRB指数突破关键趋势线,全球商品周期拐点确认?》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