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狂欢背后的隐忧:降息预期何以成为“共识”?

今年以来,金融市场几乎一致押注美联储将启动降息周期。无论是华尔街的分析师报告,还是主流财经媒体的头条,似乎都在重复同一个故事:通胀放缓、经济软着陆、利率即将下调。这种“共识”听起来如此理所当然,以至于很少有人追问:我们真的如此确定吗?
事实上,这种乐观情绪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过去几个月通胀数据的片面解读上。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增幅的确从高位回落,但核心通胀黏依然较强,服务业价格、住房成本等关键分项并未出现趋势下降。更重要的是,市场似乎选择地忽视了劳动力市场的紧绷——失业率仍处于历史低位,工资增长保持在较高水平。
这些都与美联储理想中的“通胀持续回归2%”相去甚远。
历史上,市场对货币政策转向的预测往往充满误判。例如在2021年,多数人认为通胀是“暂时的”,结果美联储被迫快速加息;而在2007年–2008年金融危机前夕,市场也曾低估了信贷紧缩的严重。当前的“降息共识”是否只是另一场群体误判?当所有人都在往同一个方向奔跑时,或许正是该停下脚步、重新审视地图的时候。
另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是金融市场的自满情绪。美股屡创新高,信用利差收窄,波动率维持低位——这一切仿佛在说:“一切都在掌控之中”。但市场情绪本身就是一个反身指标:过度乐观往往对应着风险的累积。如果美联储最终推迟降息,甚至释放更多鹰派信号,当前建立在降息预期上的资产定价可能迅速瓦解。
归根结底,经济数据充满噪声,而人类的认知倾向于寻找确定。我们擅长编织叙事,却常常忽略那些不符合主流的情节。美联储的决策依赖的是实时数据与风险平衡,而非市场的呼声。眼下,地缘政治动荡、能源价格波动、政府债务高企等变量仍在不断演变,任何一环都可能重塑政策路径。
重新审视降息逻辑:哪些因素可能让市场失望?
如果市场共识错了,那么错在哪里?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重新思考降息可能面临的阻碍。
首先是通胀的顽固。尽管整体通胀率下降,但去通胀进程正在进入“最后一英里”——而这恰恰是最艰难的一段。服务类价格受劳动力成本推动,难以快速回落;全球化红利消退使得供给端通胀更具韧;气候异常、贸易重构等地缘因素也可能重新推高大宗商品价格。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多次强调,政策制定需要“信心而非希望”,而目前的数据尚不足以提供持续通缩的强置信区间。
其次是经济增长并未真正放缓到需要降息“救市”的程度。美国2023年第四季度GDP年化增长率达到3.3%,消费支出稳健,企业投资也未出现大规模收缩。美联储的双重使命是稳定物价和最大化就业,而眼下失业率仍低于4%,岗位空缺数高于疫情前水平。在这种背景下,急于降息反而可能重新点燃通胀火焰,迫使美联储在未来再度急刹车——那将是更糟糕的情景。
最后不能忽略的是金融稳定问题。高利率环境暴露了商业地产、中小企业债等领域的脆弱,但美联储的职责是系统安全而非个别机构纾困。如果降息只基于局部风险而非宏观条件,可能会向市场传递错误信号,诱发道德风险。事实上,美联储更可能通过定向流动工具(如BTFP)应对紧急情况,而非贸然开启全面降息。
因此,与其追问“美联储何时降息”,不如思考“美联储为何应该降息”。当前的市场定价隐含了年内超过三次的降息幅度,这或许更多反映了投资者的愿望而非现实。如果一季度经济数据保持强劲、通胀横盘震荡,美联储完全有可能将降息推迟至下半年甚至更晚。
共识是一种力量,但也是一种危险。当所有人都认为某一结果必然发生时,定价往往已过度反映利好。投资者或许应该做好预案:如果降息来得更晚、更少,市场会怎样?也许真正的机会,正藏在这些无人问津的疑问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