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弈:PTA的利润困局与突围
精对苯二甲酸(PTA)作为涤纶长丝最核心的原料,占据了整个产业链成本构成的60%以上,但其利润空间却长期受到双重挤压——一端是国际原油与PX(对二甲苯)的价格波动,另一端是下游聚酯工厂的议价能力。2023年以来,这一环节的利润流向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
从成本端看,PTA的价格与原油及PX行情高度联动。年初俄乌冲突持续、OPEC+减产政策摇摆不定,导致布伦特原油在70-90美元/桶之间宽幅震荡。PX供应则因亚太地区多套装置检修而阶段偏紧,进一步推高了PTA的生产成本。PTA工厂并未完全享受到原料上涨带来的利润红利。
相反,多数企业陷入“涨难跟涨、跌必跟跌”的尴尬局面。尤其在2023年第二季度,PTA加工差一度压缩至300元/吨以下,远低于500-600元/吨的盈亏平衡线,中小型企业普遍进入亏损区间。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产能过剩与行业集中度提升之间的拉锯战。近年来,大型石化集团如恒力、逸盛等通过一体化项目不断扩充PTA产能,截至2023年,中国PTA总产能已突破7000万吨/年,而实际需求仅在5000万吨左右徘徊。产能过剩导致议价权向下游转移,聚酯工厂往往能够在采购中压价,或选择更具价格竞争力的供应商。
与此PTA生产商通过规模化、低能耗技术迭代降低成本,但这一红利正在逐渐见顶。
不过,利润的流向并非一成不变。2023年下半年,随着下游涤纶长丝需求回暖——尤其是外贸订单复苏带动纺丝需求上升——PTA工厂逐渐在议价中扳回一局。一些具备PX-PTA一体化的企业如恒力石化,凭借全产业链优势稳住利润空间;而缺乏上游原料配套的独立PTA工厂,则依然在盈亏边缘挣扎。
总体来看,PTA环节的利润正在向“规模化、一体化、低成本”主体集中,中小厂商的生存压力持续加大。
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产业对PTA产业链的潜在影响也在浮现。PET铜箔、光伏背板等新兴领域对聚酯的需求正在增长,但这部分目前尚未形成规模效应。PTA企业若想突破利润困局,或许需跳出传统纺织赛道,向高附加值新材料领域探索转型。
中下游较量:涤纶长丝的利润分配与未来走向
如果说PTA环节的利润受到原料与产能的桎梏,那么涤纶长丝作为中下游的核心产物,其利润格局则更直接地反映了终端市场的需求波动与行业结构变化。2023年,涤纶长丝行业呈现出“淡季不淡、旺季难旺”的特征,利润在差异化产品与常规品种之间剧烈分化。
从价格传导机制来看,涤纶长丝的成本高度依赖PTA和MEG(乙二醇),其中PTA占原料成本的近85%。2023年上半年,由于成本支撑偏强而下游纺服需求疲软,长丝工厂一度陷入“高成本、低需求”的双重困境,POY、FDY等常规产品利润持续被压缩。行业并未陷入全线亏损——那些布局高端、差异化产品的企业反而实现了利润增长。
比如异形截面丝、超细旦丝、阳离子可染等差别化纤维,因技术壁垒较高、竞争较小,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加工收益。
另一方面,终端消费市场的复苏节奏直接影响利润向下游的流动。2023年第三季度起,国内服装消费逐渐回暖,东南亚及欧美订单也有所回升,带动涤纶长丝需求反弹。但利润并未均匀分布:织造环节由于产能极度分散、议价能力弱,成为利润链中的“弱势群体”;而品牌零售端凭借渠道与溢价优势,截留了产业链终端的多数价值。
一件零售价300元的涤纶运动上衣,其中长丝成本往往不足30元,织造、染整与成衣加工约占50元,其余则流向品牌与销售环节。这种“微笑曲线”效应在纺织产业链中依然显著。
未来,涤纶长丝行业的利润格局或将面临两大变革力量。其一是绿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影响。再生涤纶(rPET)及生物基涤纶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欧盟碳关税(CBAM)和中国“双碳”政策也在推动产业链重新布局。具备低碳生产能力的企业,有望通过绿溢价提升利润空间。
其二是技术升级与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与数字化排产正在帮助长丝工厂降低能耗、提升品控,从而在成本控制上占据优势。
综合来看,涤纶长丝行业的利润正从“规模竞争”转向“价值竞争”,企业若想在这条产业链中占据更有利位置,必须向差异化、绿化、数字化三个方向持续深耕。而从PTA到长丝的整体利润流向图也说明:唯有打通全产业链协同、提升终端附加值,中国企业才能在全球纺织市场中掌握更大的话语权与利润分配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