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大豆到港压力vs.豆粕低库存,油厂博弈进入白热化

进口大豆到港压力vs.豆粕低库存,油厂博弈进入白热化

Azu 2025-09-30 纳指直播室 24 次浏览 0个评论

进口大豆汹涌到港,成本压力持续传导

进口大豆到港压力vs.豆粕低库存,油厂博弈进入白热化

近期,国际大豆市场风云变幻,南美丰收季叠加北美旧作库存释放,全球大豆供应宽松格局逐渐形成。中国市场成为这一波供应潮的重要承接方——大量进口大豆正密集到港,港口库存持续攀升。据行业数据显示,截至本月,主要港口大豆库存量已突破700万吨,同比增幅显著。

这一数据背后,既反映了国际市场供给的充沛,也暗藏国内压榨企业面临的现实压力。

对于油厂而言,原料充足本应是利好,但集中到港却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仓储与物流压力骤增,滞港费用和堆存成本不断侵蚀利润空间;另一方面,大豆采购多采用点价模式,前期锁价成本与当前市场价格形成倒挂,进一步挤压油厂的经营效益。尤其在国际大豆价格震荡下行的大环境下,油厂前期高价合同面临减值风险,市场情绪的传导使得部分企业陷入“越卖越亏”的困局。

更关键的是,大豆压榨产业链的利润分配并不均衡。豆油和豆粕作为主要产出品,其价格走势直接决定油厂能否实现盈利。当前豆油受供需宽松及替代油脂冲击影响,价格持续承压;而豆粕虽然需求相对稳定,但受终端养殖业恢复缓慢制约,价格上行空间有限。这使得油厂陷入“高成本原料、低利润产品”的双重夹击,经营策略被迫调整——有些企业选择放缓压节奏,有些则通过期货工具进行套保,试图在波动中寻找喘息之机。

即便如此,油厂的弈远未结束。市场普遍认为,短期内大豆到港压力仍将持续,油厂需在“压榨即亏损”与“停机保现金流”之间做出艰难抉择。而这一抉择的背后,实则是对未来市场需求的预判与风险偏好的较量。

豆粕低库存困局,需求端弈悄然升级

与大豆库存高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豆粕库存却持续处于历史低位。据行业统计,全国主要油厂的豆粕库存已连续数周下降,部分区域甚至出现供应偏紧局面。这一反常现象折射出下游需求的复杂和产业链的微妙平衡。

豆粕作为饲料蛋白的主要来源,其需求与养殖业景气度密切相关。尽管生猪存栏量逐步回升,禽类养殖保持稳定,但饲料企业采购策略趋于谨慎——多数选择按需提货,不愿大量建库。这一方面是由于饲料成品销售增速不及预期,另一方面则是市场对后市价格存在分歧。低库存策略虽可降低资金占用和价格波动风险,却也导致豆粕供应弹不足,一旦需求集中释放,极易引发阶段紧缺。

油厂在豆粕定价中的话语权因此受到挑战。为缓解豆粕库存压力、刺激提货,部分油厂主动下调基差报价,甚至推出提货优惠;亦有企业通过控制开机率来调节豆粕产出,试图以供给收缩支撑价格。下游饲料厂和养殖户对价格高度敏感,往往“买涨不买跌”,使得油厂的去库存努力效果有限。

更深层次的矛盾在于,豆粕市场的供需错配并非短期现象。近年来,饲料配方多元化趋势加速,菜粕、棉粕等其他蛋白原料替代效应增强,加之进口杂粕数量增加,豆粕在饲料中的添加比例有所下降。这一结构变化使得豆粕需求增速放缓,但油厂压榨量却受大豆到港量支撑保持高位,导致豆粕供需宽松预期长期存在。

当前,油厂与下游的弈已进入白热化阶段。油厂希望借助低库存状态挺价保利,下游则凭借选择采购施压。市场正在等待一个打破平衡的契机——或许是养殖需求的超预期回暖,或许是国际大豆价格的剧烈波动。无论何种情形,这场弈的结果都将重新定义豆粕市场的价格中枢和产业格局。

转载请注明来自美原油期货,本文标题:《进口大豆到港压力vs.豆粕低库存,油厂博弈进入白热化》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