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旧换新政策席卷全国,对黑色系需求拉动有多大?

以旧换新政策席卷全国,对黑色系需求拉动有多大?

Azu 2025-09-30 纳指直播室 26 次浏览 0个评论

政策东风已至,黑系迎来需求新引擎

近期,“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在全国范围密集落地,为市场注入一剂强心针。这一轮政策并非孤立出现,而是与“双碳”目标、制造业升级、内需扩张等多重国家战略深度绑定。尤其对钢铁、焦炭、铁矿石等黑系大宗商品而言,其作为工业的“粮食”,必将首当其冲承接政策红利。

从政策覆盖领域看,本轮以旧换新重点聚焦汽车、家电、机械装备、建筑节能改造等板块。这些行业无一不是用钢大户。据统计,制造业设备更新中,机床、重型机械、工程装备等迭代,将直接带动特种钢材、中厚板、型材等需求回升。而汽车与家电产业更是钢材消费的重要领域——一辆汽车约使用钢材1吨以上,一台冰箱、洗衣机也需数十公斤钢材。

若更新比例达到10%-20%,钢材年需求增量或将突破千万吨级。

政策落地节奏与力度同样关键。目前各地已陆续出台实施细则与财政补贴方案,例如对报废老旧高排放车辆、能效低下家电给予现金补贴或消费券,并鼓励金融机构提供绿信贷与分期优惠。这种“中央引导、地方配套、企业响应”的模式,有助于形成从需求端到供给端的传导链条。

黑系商品作为上游原材料,其价格与成交量往往提前于终端产品出现反应。近一个月来,螺纹钢、热卷期货价格的震荡上行,已部分印证市场预期。

但需求拉动并非“大水漫灌”。不同于2008年“四万亿”时期粗放式基建刺激,本轮政策更强调“高质量更新”,注重能效提升与技术迭代。这意味着黑系需求的结构分化将愈发明显:高能电工钢、耐腐蚀板材、轻量化汽车用钢等品种受益更大,而普通建筑钢材则需依赖“城中村”改造与保障房建设等并行政策助推。

政策执行中的废旧物资回收与循环利用机制,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原生资源的需求总量。

值得注意的是,黑系产业链复杂,需求传导存在一定时滞。从政策出台、企业申报、采购招标到实际钢材订单落地,需经历3-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加之当前钢厂库存仍处中高位,短期价格波动更多受情绪与资金驱动。但从季度乃至年度维度看,本轮政策有望成为黑系需求触底反弹的重要转折点。

从产业链视角看拉动:机遇与挑战并存

若将以旧换新政策视为一棵“需求之树”,那么黑系产业链则是深埋地下的根系与纵横交错的枝干。政策的阳光雨露如何滋养这片土壤,仍需从钢铁生产、原料供应、贸易流向及终端应用等多维度剖析。

钢铁企业是本轮政策最直接的受益主体。尤其是重点生产板材、型材、优特钢的企业,订单量有望显著提升。但问题在于,当前钢铁行业仍面临产能过剩、环保限产、成本高企等多重压力。政策拉动能否转化为企业盈利,还需看供需匹配度与价格传导能力。若需求复苏力度超过供给收缩速度,钢厂开工率与利润率将同步回升;反之,则可能陷入“涨量不涨价”的窘境。

上游原料环节同样迎来利好。铁矿石、焦炭、废钢作为钢铁生产的主要原料,其需求势必随钢产量增长而水涨船高。特别是废钢——以旧换新政策中淘汰的旧设备、旧汽车、旧家电,经过拆解与分类后,可成为炼钢的重要原料。此举既符合资源循环利用导向,又能缓解对进口铁矿石的依赖度。

预计未来废钢回收体系建设与电弧炉短流程炼钢产能将进一步扩张。

挑战亦不容忽视。一是区域间政策执行差异可能导致需求释放不均衡。经济发达、财政充裕地区更新节奏更快,而欠发达地区可能推进缓慢。二是国际市场价格波动与贸易政策变化(如矿石进口关税、钢材出口退税调整)可能削弱国内政策效应。三是绿低碳要求趋严,钢铁行业面临更多超低排放改造压力,部分中小钢厂或因成本问题难以充分享受政策红利。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以旧换新政策对黑系的需求拉动,本质上是“循环经济”与“制造业升级”双重逻辑下的资源再配置。它并非简单重复传统刺激路径,而是试图通过技术迭代与设备更新,推动产业链整体效能提升。在这个过程中,黑系行业需主动适应“高质量需求”转变,加大高端产品研发与绿生产工艺投入。

以旧换新政策对黑系需求的拉动是显著且可持续的,但并非普惠式红利。其真实力度取决于政策执行深度、产业结构适配度以及企业响应能力。未来半年至一年,黑系市场或进入“政策驱动+市场自调节”的双轨运行阶段,波动中蕴藏机遇,分化里见证成长。

转载请注明来自美原油期货,本文标题:《以旧换新政策席卷全国,对黑色系需求拉动有多大?》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