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价横盘背后的博弈密码
当五一假期遇上传统淡季,螺纹钢主力合约却在3600元/吨关口反复拉锯。这种看似平静的行情下,产业链各环节正上演着激烈博弈。钢厂端,高炉开工率维持在82%的年内高位,电弧炉却因废钢价格倒挂出现30%的停产率。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生产格局,暴露出长流程与短流程钢厂截然不同的成本逻辑——前者凭借自有矿源和焦炭长协锁价,吨钢毛利仍能守住200元红线;后者则被废钢价格单月7%的涨幅逼入绝境。
库存数据揭示更深层矛盾。五大品种钢材总库存较去年同期下降12%,但社会库存去化速度环比放缓。杭州、广州等核心市场出现"隐形库存"现象,部分贸易商将现货转入期货交割库锁定基差收益。这种库存转移游戏导致表观消费量失真,真实需求被交割逻辑部分掩盖。
中钢协最新数据显示,4月下旬重点钢企钢材库存量环比下降5.8%,但同比仍高出18%,说明钢厂端去库压力并未完全释放。
政策变量正在改写游戏规则。专项债发行进度较往年提前两个月,3.9万亿额度中已有42%完成发行,这意味着二季度基建项目开工潮可能提前启动。某央企物资公司采购负责人透露,当前水泥、砂石等建材已出现区域性供应紧张,这种前兆信号往往领先钢材需求启动1-2个月。
但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同比18%的降幅,像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市场需求上方。
需求破局的关键变量推演
节后需求能否突破预期,三大信号值得追踪。首先是基建资金转化效率,财政部要求5月底前完成2023年新增专项债券发行工作,这意味着未来30天将有超万亿资金注入实体项目。从挖掘机开工小时数看,华中地区已连续三周保持同比正增长,设备进场节奏明显加快。
若资金到位速度与施工进度形成共振,螺纹钢单周表需有望冲击350万吨关口。
其次是制造业用钢的韧性考验。4月PMI新订单指数回落至临界点下方,但细分领域呈现明显分化。集装箱用钢订单因出口回暖环比增长15%,光伏支架用钢受装机加速影响保持20%增速,汽车板需求则因价格战延缓换车周期。这种结构性增长可能推动热轧卷板与螺纹钢价差从当前-80元/吨回归正常区间,为跨品种套利创造机会。
最后要警惕原料端的蝴蝶效应。铁矿石港口库存降至1.28亿吨的三年低位,62%品位矿价站稳110美元/吨,使钢厂利润空间持续承压。焦炭第四轮提降落地后,独立焦化企业开工率骤降至65%,后续是否出现环保限产可能引发成本逻辑重构。期货盘面已开始交易这些变量,螺纹钢10-1月合约价差走阔至-89元/吨,反映出市场对远期需求的谨慎预期。
对于期货投资者而言,节后行情可能呈现"需求验证型"波动。若节后首周表需突破320万吨且库存加速去化,可沿5日均线布局多单;若数据持续低于300万吨,则要防范基差修复行情后的趋势反转。现货商可运用虚值看跌期权对冲库存贬值风险,跨期套利建议关注10-1反套机会。
当产业链各环节的博弈进入白热化阶段,保持策略灵活性比方向判断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