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硅厂降库压力较大 工业硅期价震荡偏弱运行,工业硅供需

节后硅厂降库压力较大 工业硅期价震荡偏弱运行,工业硅供需

Azu 2025-10-10 纳指直播室 1 次浏览 0个评论

库存堰塞湖形成:供需错配下的行业阵痛

春节后工业硅市场遭遇"倒春寒",全国主要产区库存总量突破45万吨大关,创下近三年同期新高。云南某硅业集团仓库监控画面显示,露天堆场已呈"银山连绵"之势,企业负责人坦言:"现在每多存一天,就要多承担每吨12元的仓储成本。"这种库存高压态势,折射出产业链深层矛盾的交织激化。

从供给端看,西北地区绿电硅厂产能释放超预期。新疆某年产20万吨级项目提前三个月投产,单月新增供给2.1万吨。与此西南地区枯水期结束后的复产速度较往年加快15%,四川乐山、云南保山等地硅炉点火率已达82%。这种"东西双增"的供给格局,恰逢下游多晶硅企业技术路线调整期。

某头部光伏企业采购总监透露:"N型硅片渗透率突破35%后,对工业硅杂质控制要求提升两个等级,导致传统冶金级产品出现结构性滞销。"

需求端疲软更令库存压力雪上加霜。铝合金行业开工率持续低位徘徊,华东地区压铸企业原料采购量同比减少18%。值得注意的是,进口低价货源冲击加剧,据海关数据显示,1-2月俄罗斯工业硅到港量同比增长47%,其到岸价较国产料低800-1200元/吨。这种"内外夹击"的市场环境,迫使国内硅厂在3月初集体下调报价,但成交仍显清淡,某贸易商形容:"降价就像往棉花上打拳,根本激不起水花。

"

期货市场同步释放预警信号。主力合约SI2409在节后首周即跌破12500元/吨关键支撑位,持仓量却逆势增加12%,显示空头力量占据主导。值得注意的是,期现基差持续扩大至-380元/吨,套保盘入场规模创历史新高。某期货公司金属分析师指出:"当前期货贴水结构反映市场对远期供需改善缺乏信心,部分机构已开始定价三季度产能出清预期。

"

破局之路:产业链价值重构进行时

面对库存高压,头部企业率先启动"去库保卫战"。合盛硅业推出"吨硅融资"新模式,联合金融机构为下游提供3个月账期支持,成功带动月度销量回升23%。东方希望集团则创新"硅电联动"定价机制,将20%产能与区域电价波动挂钩,实现动态成本传导。这些战术调整背后,是行业对价值链重构的深刻思考——当单纯的价格竞争难以为继,服务赋能正在成为新的竞争维度。

期货工具的应用呈现差异化特征。某年产15万吨的硅企风控总监算了一笔账:"通过卖出套保锁定6万吨产能,虽然每吨损失现货溢价约150元,但避免了库存贬值风险。"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部分中小厂商受制于资金压力,被迫在现货市场"割肉"抛售。这种分化格局预示着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数据显示,前十大厂商市场占有率较去年同期提升5.2个百分点。

政策变量正在重塑市场预期。4月1日实施的《工业硅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新国标,将淘汰约8%的落后产能。更为关键的是,多部委联合推进的"光伏+储能"下乡计划,有望在下半年释放20GW新增装机需求。某券商测算显示,若硅料降价传导顺畅,工业硅需求弹性系数可达1.3,意味着价格每下降10%,需求量将增长13%。

这种需求端的"弹簧效应",或将成为打破当前僵局的关键支点。

技术革命带来的曙光同样值得关注。宁夏某企业研发的"等离子体纯化技术"可将二级硅提纯至太阳能级,成本较传统工艺降低40%。云南产学研团队突破的"硅铝直接合金化"专利,使铝合金企业原料采购成本每吨降低500元。这些创新不仅开辟了新的应用场景,更在重构产业利润分配格局。

正如某行业专家所言:"当库存高压倒逼出技术创新加速度,这场危机或许正在孕育着价值跃迁的新机遇。"

转载请注明来自美原油期货,本文标题:《节后硅厂降库压力较大 工业硅期价震荡偏弱运行,工业硅供需》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